確保飲用水安全
常州市環保局局長周斌表示,近年來,一些地方飲用水源地污染事件頻發,為確保百萬常州人民喝上“放心水”,該市在常規理化監測的基礎上,為飲用水源再加設一道“生態屏障”,zui大程度地降低飲用水源的環境風險。
“生物預警是目前先進的飲用水源預警技術,國內才剛剛興起。”據具體負責這一項目的常州市環境監測站生態室主任徐東炯介紹,這套系統由魚類、發光細菌和大型溞等指示生物構成。通過分析這些生物在水中的反應,可以判別水體受污染的情況。一旦出現污染事故,預警系統會在*時間報警。
“之所以選擇3種,目的是相互印證,提高監控的度。”為了這個項目,常州精心籌備了3年,zui終確定陸續上馬這3種生物預警方式。
三種指示生物各有所長
魚類監測儀設在自動監測站的墻壁上,就像一個“掛壁式魚箱”,里面有大約20條紅色的鯽魚在歡快地游動。
“長江水抽進來以后,首先進入這個魚箱。魚游來游去的過程中,會不斷擋住背后射過來的光線,形成不同的光譜。我們根據這個光譜,就可以推斷魚的活躍程度,從而判斷水質有無異常。”徐東炯還透露,選擇紅色鯽魚,主要是看中該魚種對水質的敏感程度與人相似。
與鯽魚的直觀相比,發光細菌的監測更為。發光細菌是一種特殊的細菌,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能發出波長在450-490納米的藍綠色可見光。當碰到有機毒物后,它的發光強度即會受到抑制,變化的程度與毒性大小有關。“因此,我們zui關心‘光損率’指數,正常值應在0上下,如果超標20%就證明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超標了。”
旁邊一個更小的柜體,則是大型溞監測儀了。大型溞,其實是一種魚蟲,根據這種蟲的跳躍高度、游泳速度等各類參數,儀器會自動生成一個綜合指數,當指數達到電腦設定的紅線時,儀器就會報警——說明水體毒性超標了。這是世界生物預警企業德國BBE進入中國的*臺大型溞監測設備。
生物預警更直觀敏感
我國目前的環境管理采用的基本都是理化指標,沒有生化指標。而在上,通常還有生化指標的考量。
“用理化數據來判斷水質,不一定跟人們的實際感受吻合。”周斌解釋說,有時候水看上去黑,但顯示的數據可能卻是達標的;而有時候水蠻清的,實際上卻可能是劣V類水。都說春江水暖鴨先知,生物更為敏感,用來預警水質,可以彌補惟理化數據是瞻的缺陷。
徐東炯還介紹了美國環保署曾在俄亥俄州實施的一個經典試驗:對同一目標同時開展理化手段和生物手段的評價,兩者結論相一致的不到50%、有36%屬于“生物學評價有問題而理化評價沒問題”,而與之相反的情形只有5%。“從某種意義上說,生物預警更加敏感,更加直接,可信度也高。”
去年9月,常州市環保部門在關河上建立了以魚苗、河蚌、螺螄、水草等水生物為監測因子的水質生物預警系統,使城市景觀河道也擁有了更直觀的水質判斷標準。